葡萄美酒的传奇故事:窦力老师解码中国葡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1300多年前唐代太原籍大诗人王翰的一首《凉州词》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葡萄酒的钟爱。其实中国葡萄酒的历史比唐朝还要久远,中国酿酒文化历史悠久,伴随着西方植物葡萄的传入,葡萄酒及其酿酒技术也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成为东西方交流悠久历史的特殊见证。如今,葡萄酒文化已成为中华餐饮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广大师生了解中国葡萄酒的酿造和饮用历史,并在领略葡萄酒文化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汾东讲堂邀请酒店管理系窦力老师为大家解码中国葡萄酒从历史传承到国际突围的历程。窦力老师是西班牙Universidad de La Rioja葡萄酒专业硕士、国家二级品酒师、CAFA中国葡萄酒学院讲师,致力于葡萄酒服务与营销的教学和研究十余年。
4月1日下午,学术报告厅内师生济济一堂,听窦老师讲述介绍中国葡萄酒的千年脉络。窦老师从《黄帝内经》《诗经》等典籍中的中华古老酒文化讲起,讲到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种子,以及《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大宛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接着,窦老师讲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痴迷葡萄酒的故事,引用了《凉州葡萄诏》:“旦设葡萄解酒,宿酲掩露而食。甘而不涩,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悁。又酿以为酒,甘于麴米,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窦老师讲到,在唐代,葡萄酒成为达官贵人享用的奢侈品,在唐代关于葡萄酒的一些诗歌中可以看出。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则记载了古代高昌所谓“踏浆”之法,也就是破碎葡萄果粒的方法,与今日一些酒厂沿用的方法非常相似。
窦老师深入浅出,引经据典的讲述博得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大家在葡萄酒文化中感受到中华文明包容大气的格局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力量。
下周,我们将邀请刘宏志老师为大家讲述中华传统饮食的健康之道,以及对当代年轻人“减脂”“塑形”的启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