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阳民俗剪纸
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腹部,黄河流域的中段,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前大辈生活在旧社会时代,她们没有受过文化教育,但是她们有一手民间造型艺术之功的巧婆婆,巧媳妇们。她们不仅会剪纸,会刺绣,还会捏面花,这些东西在她们手中是随手做来,特别的熟练自如,是那么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中阳民俗剪纸在她们的剪刀尖上,保留的古人类童稚的观念和信仰,使中阳剪纸以粗犷、厚重、纯朴、笨拙,并有着丰富的(民间俗语)文化底蕴活灵活现的原生态剪纸的风格,独领着吕梁大地这块厚土。
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中阳民俗剪纸大概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时岁节令的民俗剪纸
如:正月十五闹元宵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煮豆子
第二: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
1、做满月习俗 生男孩 生女孩
2、婚嫁习俗
3、寿庆习俗
4、丧事习俗
5、其它民谷:移居、合龙口、动土
第三、服饰的民俗剪纸
鞋垫底样
衣服边上肚兜
第四、巫俗信仰的民俗剪纸
镇子方、祈雨、叫魂
其它的民俗剪纸:
窗花、灯笼花、喜花、寿花、云子、吊子等。
第一代传承人:曹其林(已故)
作品:《龙凤呈祥》
第二代传承人:武一生(已故)
作品:《三面抓鸡坐莲娃娃》
王计汝(国家级传承人)作品:
车亮娥作品:
刘玉莲作品:
![]() |
第三代传承人:刘文萍,现为吕梁市第三届人大代表:中阳县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阳县“十六传承新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剪纸协会会员、山西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中阳二中剪纸班教师,现为中阳县剪纸协会副秘书长。
作品在国内、外、剪纸大赛中分别获金、银、铜100多奖项,其代表作有《奔头》、《暖窑》、《竹杆舞》、《七夕乞巧》、《抓鸡坐石榴娃娃》、《金秋畅想曲》、《善行天下》等,自已创作的作品有二三百件。
![]() |
中阳民俗剪纸植根于黄土大地,是黄土文化的代表,是黄河文明的缩影,它有着淳朴而厚重的远古文化的遗存,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和表现的地域特色,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中国剪纸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只能靠古史传说和地下发掘来推测,猜想的文化,却在中阳剪纸艺人的剪刀尖上丰富地保存下来,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着这么高的美誉,中阳民俗剪纸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剪纸爱好者,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承、保护中阳剪纸,希望社会各界剪纸爱好者参加到我们队伍中来,使我们中阳剪纸能够更好的得到传承,希望各位到我们吕梁中阳进一步了解中阳民俗剪纸的魅力。